心房顫動導致心跳漏拍 生命頓失六小時
量測脈搏四步驟 掌握心律不亂GO
「回想我的一生,就是那六小時,我完全沒了記憶…」今年65歲的黃先生,想起當初因心房顫動,導致心臟少跳了幾下,血液流不到腦部,瞬間昏厥緊急送醫,在那六小時中,整個人就像失憶一樣,直到現在,也是靠妻子轉訴,才知道那時發生什麼事…
全球心律不整週:量測脈搏 保命四步驟
黃先生屬於心律不整當中的「心房顫動」患者,全台灣約有23萬人罹患此病,但是因為對疾病的認知不夠,或是沒警覺身體發出求救訊號,往往遲遲未就醫,導致更嚴重的後遺症。6月6日至6月12日為2011年全球心律不整週(World Heart Rhythm Week,WHRW),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提醒民眾,Know your Pulse「健康看脈搏 心律不亂GO」,不讓心房顫動威脅我們的健康。民眾可透過自我量測脈搏,檢測心律是否正常,尤其是容易引發中風、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出現的心房顫動,更應特別注意,避免遺憾發生。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鐘跳動60~100下,脈搏跳動次數與心臟相同,但當心臟跳動不正常,「太快、太慢、不規律」,都是心律不整的表現,而當心臟收縮力量不夠傳到脈搏,就會發生脈搏不規律,民眾可利用「量測脈搏四步驟」,在家自我檢視心律是否不整。
步驟一、休息五分鐘
步驟二、手掌朝上空
步驟三、兩指尋脈動
步驟四、量測半分鐘
全球每12秒新增1例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悲劇
「心房顫動」,起因於心臟中產生訊號的機轉出錯,造成心房每分鐘跳動高達350~500下,形同顫抖狀,間接影響心室跳動不規律。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液在心臟時容易凝滯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動脈流至全身,便可能引發動脈栓塞,嚴重時甚至發生在腦部,引起腦中風。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強調,一般人知道高血壓會引發中風,殊不知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更是潛藏中風的最大危機。全球每年高達300萬人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相當於每12秒,即新增1例中風悲劇,台灣腦中風的人當中,大約每6個人中,就有1個是和心房顫動有關,而心房顫動患者罹患中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5倍之多,死亡風險為2倍,以不同性別來看,女性心房顫動之長期風險更高於男性。
心房顫動患者導致腦血管或其他動脈栓塞的主要危險因子是年紀高於75歲或曾經發生腦中風或小中風(TIA)的人,另外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年齡介於65到74歲,有動脈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以及女性都是危險因子;合併愈多危險因子的人,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就愈高,而這些腦中風是可以用藥物預防的。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指出,心悸、頭暈、疲倦、胸悶、喘不過氣等是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應主動向心臟專科醫師諮詢,透過心電圖詳細檢查,但也有部分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徵兆,因此平時自我檢測脈搏是否規律,更顯重要。
此外,為了讓心律變正常,陳適安理事長表示,一般採用抗心律不整的口服藥物治療,但傳統藥物可能有嚴重副作用,使用上必須特別小心。近來另有新型藥物可減少併發症產生,讓心跳慢下來,降低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會並增加存活率,提供患者多一項新選擇。
陳志鴻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患者中風的發生,治療心房顫動過程中,也須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血栓。但傳統藥物容易與食物、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加上藥物濃度控制不好可能引發顱內出血,因此有近8成患者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包括患者擔憂副作用問題而自行停藥,但目前也已有新型抗凝血藥劑克服上述問題,並通過美國FDA及歐盟的核准,未來可望在台上市,讓患者預防中風不再心驚膽顫。
呂鴻基董事長強調,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終其一生心臟的運作從未止息,因此培養良好生活作息,飲食上少鹽、少油,避免肥胖與高血壓,多瞭解脈搏跳動,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跳不規律徵兆,呼籲大家一起「健康看脈搏 心律不亂GO」,遠離心房顫動的威脅
-------------------------------------------------------------------------
【新聞附件】
量測脈搏四步驟:
步驟 說明
一、休息五分鐘 先坐下休息五分鐘。
二、手掌朝上空 脫掉手腕上的手錶或飾品,手掌面朝上,手肘稍微彎曲。
三、兩指尋脈動 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手腕上,以拇指為基準點,食指和中指放在手腕骨頭邊緣到拇指下方肌腱之間,尋找脈搏,並以穩固的壓力去感受脈搏跳動。
四、量測半分鐘 量測30秒鐘,如果脈搏呈現規律狀態,量測次數乘以2,就是一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如果脈搏跳動是不規則的,則需量測一分鐘的時間。
留言列表